ENG

「本土思潮」座談會

2016-04-29
香港政策研究所


近年本土思潮引起全城關注,今年新界東補選主打本土主義的參選者取得六萬多票後,更鼓勵了不少政團以「本土主義」作為其主張。身份政治已進駐政治舞台,圍繞「本土」議題的話語和政治介入方法層出不窮,它除了在政策層面上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爭持外,亦令人從新思考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發展前景。因此,本研究所於4月29日舉辦「本土思潮」座談會,並由本所兩位研究員,林緻茵博士及馮智政先生擔任講者與參加者一起探討這股思潮對於香港身份定位、管治和一國兩制的影響。

當日首先由本所研究員馮智政先生進行演講,從三場使管治問題範式轉移的辯論重新發問本土派的內涵和特質。從陳雲對強世功的對辯為起點,馮研究員於兩人的個人著作中觀察到論述內涵的轉變。強世功於《中國香港--文化與政治的視野》中強調一國兩制的地位,並指明愛國愛港民心回歸是一國兩制必要條件。而陳雲則於《香港城邦論》中突破思維為「惡國惡黨一國兩制」,把愛國與一國兩制分開,提供了香港主體性的討論空間,致百花齊放的民族論、華夏邦聯論的出現。就香港主體的議題上比陳雲的城邦論更進一步,從公民民族、想像群體至華夏正統等嘗試重新定義香港。由此衍生的思維在政治團體中發芽,以港獨選項派為首,從文化、教育、環境、經濟獨立等角度不斷建構,務實思考自治的可能性。相比民主派的評論,親政府評論對此則著力打擊其論調,強調香港經濟依賴、中國香港不可分割等。惟馮研究員指出上述種種均沒有互相對話的空間,反只是各自大聲疾呼,沒有為因應社會現況進行構想。


及後林緻茵博士從文化層面探討現時本土論述的轉向與趨勢。這部份的簡報主要探討三個問題,包括:透過本地文學和日常生活例子,分析香港的多元文化特質;探討九十年代的「北進想像」,以及現今的本土論述如何呼應這種中國想像;以天星和皇后碼頭事件為例,思考發展主義如何與本土思潮環環相扣,繼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難以消弭的矛盾。

她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於4月上載的網誌《奇遇》為切入點,從該網誌所得之迴響理解社會對「本土」的理解和定位、以及本土討論的成長歷程。從九十年代回歸前夕的背景為起點,學者及文化界提倡的本土特質在香港文學和流行文化中可見一斑。不斷強調「不純粹」、「混雜」和「多元」的特色恰與政治中部份本土派提出的「文化正統」論調相悖。惟「本土」的論述在近年社運和政治事件中反覆重塑,其內容不一定能整全地刻劃香港的實貌。但林博士亦指出,各界爭奪本土論述的話語權的過程中可窺見香港現正面對的問題。面對身份政治和局勢未明朗的環境中,有必要了解本土的文化特質與內涵。

是次座談會氣氛熱烈,觀眾勇躍參與討論,並從不同方向著手,以理解本土之內涵。其中包括以全球化局勢下本土自處的可能性和發展,而當日戴希立校長亦蒞臨座談會,慨嘆香港仍是文化沙漠的同時,強調青年教育是為本土工作的未來重點,希望日後能多有討論,並強調本土的同一性。


相關文章

訂閱香港政策研究所及
香港願景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