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黃衛:大力推動科技進步 為國家安全提供重要支撐

2019-04-15

以下為國家科學技術部黃衛副部長於《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研討會》演講全文:

尊敬的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尊敬的王志民主任、尊敬的鄧中華副主任、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很高興應香港政策研究所曾鈺成副主席邀請,出席今天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研討會。今年是《國家安全法》頒佈實施以來的第四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恰逢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今天,根據會議安排,我將圍繞“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主題,談談認識和體會。

國家安全是一國生存發展的前提,是國民幸福安康的基礎。沒有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就成了空中樓閣。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我國國家安全理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主席強調,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以人民安全為宗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人民對國家安全有了更多更高的期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維護國家安全,就要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提高人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中國的國家安全和世界的和平發展息息相關,總體國家安全觀宣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相統一,具有廣泛的包容性。

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對此,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強化底線思維,按照總體國家安全要求,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有效防範、管理和處置各類國家安全風險和挑戰。國內大局就是要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際大局就是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爭取良好的外部條件,維護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國家統一。

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科技安全已經成為直接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與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等其他領域的安全共同構成國家安全體系。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同步發展,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繁重,對科技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和底線思維來看,必須切實維護好科技安全。

科技安全是支撐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科技是實現政治、國土、軍事、經濟等相關領域安全的關鍵實力要素,是解決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核心力量。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近代我國落後挨打,其中一個重要根源,就是科技落後。在一定程度上,科技實力決定著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科技安全內容十分豐富。維護科技安全,既包括維護科技自身安全,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目標順利實施,不受外來干擾和破壞,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也包括利用科技,支撐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國家其他重點領域安全,服務民生,保障國民幸福安康。科技安全要求國家科技體系完整有效,國家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安全可控,國家核心利益和安全不受外部科技優勢危害,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維護國家安全,關鍵是要推動科技進步,提高創新能力,壯大科技實力。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加快發展,科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科技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和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正在改變中國、影響世界。

基礎研究快速發展,整體水準顯著提高。經過多年持續投入和積累,我國基礎研究取得長足進步。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十二五”以來年均增加15.3%,2018年達到1118億元。國際科技論文數量持續增長,品質顯著提升,數量連續十年排在世界第2位,高被引論文世界排名第3位,在Science、Nature和Cell三個科技期刊發表高水準論文每年超過300篇,排在世界第4位。創新能力和條件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建設了50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海同步輻射光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散裂中子源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墨子、悟空等系列科學衛星成功發射。重大創新成果加速湧現,取得了鐵基高溫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振盪、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一批重大成果。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參與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的程度不斷加深,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培養造就了一批領軍人才和優秀團隊,獲得了克利夫蘭獎、基礎物理突破獎、龐蒂科夫獎、地球科學維加獎等一批國際重要科技獎項。我國基礎研究已進入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高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新技術水準持續提高,取得了載人航太、探月工程、超級電腦、超級雜交水稻、實驗快堆、量子通訊、載人深潛等一批標誌性重大成果,並逐步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例如,在航太領域,“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在資訊技術領域,我國超級電腦在全球TOP500排行榜上總數據第一,占全部上榜總量的45.4%(227台);在海洋領域,蛟龍、深海勇士載人潛水器和海馬無人潛水器技術取得突破,成為少數幾個掌握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在核能領域,大型先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和裝備製造能力不斷提升。

科技創新支撐高品質發展,推動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移動通信、高速列車、新能源汽車、特大跨徑跨海跨江大橋等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的發展和建設。比如,移動通信方面,在2G跟隨、3G突破、4G趕超的基礎上,使5G移動通信在技術和產業具備了國際競爭力。新能源汽車已從產品導入期進入產業成長期,2018年產銷量超過120萬輛,占世界產銷量的50%以上。高鐵製造技術不斷提升,高鐵營業里程已達2.2萬公里,占世界60%以上。在移動通信、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等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成長起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

科技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保障。加大民生領域科技投入,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支撐和保障糧食安全、醫療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的作用日益增強。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世界領先,育成雜交水稻品種約8000個,累計推廣面積約90億畝,新增糧食約9億噸。加快診療新技術和新產品向基層醫療機構示範推廣,建成覆蓋2183家醫療機構的新型協同創新網路,在基層醫療機構示範應用130萬台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2018年中國人口預期壽命76.4歲,明顯高於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2歲。河北塞罕壩科技興林,內蒙庫布齊科技治沙,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地球衛士獎”。我國人工造林11.8億畝,是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大、最多的國家。

國際科技合作呈現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融入和主動佈局全球創新網路,加快形成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科技創新共同體。雙邊和多邊創新合作進一步拓展提升,與美國、歐盟等主要國家和經濟體建立了創新對話機制。在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亞歐首腦會議等多邊機制下積極推動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轉移四項行動,成效初顯。目前,中央政府與158個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共簽訂112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建設了435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10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45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31家國際創新園。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畫、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國際大洋發現計畫(IODP)、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建設等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為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科學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習近平主席指出:“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雖然我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與全球科技強國相比,與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和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科技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科技安全還面臨著艱巨任務。

一要全面加強基礎研究。尤其是加強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大力培養戰略科學家,形成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

二要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補短板,強化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域的重大科技任務的統籌部署,組織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避免長期受制於人。

三要大力發展民生科技。圍繞民生福祉,加大重大疾病、生態環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鎮化、公共安全等領域技術攻關和轉化應用,使科技創新更加貼近人民的需求。

四是完善安全治理體系。推進人工智慧、基因編輯、醫療診斷、自動駕駛、無人機、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立法,防範技術濫用。加強科技安全風險識別、防控和應對。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香港具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動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既是香港繁榮穩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林鄭月娥行政長官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明確提出了加強創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目標方向,目前進展良好,科技創新發展已經成為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的共識。按照中央的總體部署,為加快推動香港的科技進步,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我們將進一步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佈局,為兩地科技創新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平臺。我們將充分考慮香港優勢和特點,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重大項目佈局、創新創業等方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融合發展,支援河套地區深港創新及科技園建設,將粵港、深港科技合作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總體部署,促進創新要素在粵港澳區域高效聚集與融合。

二是支持香港科研人員深入參與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在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組織實施中,全面落實已發佈的《關於鼓勵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組織實施的若干規定(試行)》,鼓勵香港科研人員通過公平競爭直接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獲得經費資助,做出重要貢獻。同時,積極吸納更多香港科學家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規劃、政策諮詢、項目及獎勵評審等國家科技管理工作,在國家創新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推動香港科研和創新基地建設。在支持香港建設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實驗室、6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3家國家產業化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在港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分中心的佈局,探索在香港設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夥伴園等,創新和完善各類科研創新基地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其在彙聚人才、深化合作、協同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是支持更多的香港民眾和青年參與科技創新。繼續在香港辦好“創科博覽”、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創業青年內地行等品牌科技活動,將全國科技活動周、中國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擴大到香港地區,更多組織香港青少年參加在內地舉辦的科技創新、創業培訓及競賽等活動,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使香港民眾能夠近距離接觸國家科技成果,為兩地科技合作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維護國家安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共同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發揮科技對國家安全的支撐作用,為建設更加美好、和諧和安全的明天作出更大貢獻!

謝謝!


相關文章

訂閱香港政策研究所及
香港願景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