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幼兒教育與家庭照顧」中期調查報告

2017-04-07
研究報告

前言 

香港願景計劃贊助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與轄下「華人家庭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有關香港家庭「幼兒教育與家庭照顧」的調查。 抽取分佈於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的34間幼稚園,成功訪問了6,900名幼兒家長。家長參與幼兒照顧和教育的情況是本研究的重點。其中幼兒照顧情況主要關注照顧者的身份、家長時間投入、學費與資助和家長幼兒照顧壓力;幼兒教育參與情況關注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頻率、興趣班和補習費用,家長「著緊」子女學業的程度、以及家長對幼兒照顧和教育政策的整體評價。本調查也蒐集了關於「學前兒童康復服務」的簡要信息。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方法進行數據蒐集。本次公佈的是中期問卷調查的結果,與幼兒家長面對面的深度訪談正在進行之中。

抽樣方法:以 “學校--學制”為基本單位的配額抽樣調查(quota sampling)。學校抽樣採用配額抽樣方法,按照教育局全港各區幼兒學校資料,對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的半日制、全日制、混合制的不同學制學校在該區比例進行配額。最終確定一份31間學校名單;其中港島5間、九龍9間、新界16間以及離島1間。為比較提供非本地課程學校的情況,調查增加了兩間非本地課程幼稚園。為蒐集更多跨境家庭資料,研究對北區增加了樣本量,在原有配額外多訪問一間學校。

合共34間學校參與是次問卷調查。問卷從2016年12月初開始陸續派送到參與是次研究的學校,直至2017年2月初收回所有已填妥問卷。總共收回6,900份問卷。各學校的問卷回覆率最低為39%,最高為95%,平均回覆率為75%。

研究透過每間參與學校向所有學生家長派發不記名問卷。調查採用家長自填方式,問卷指定由學生父親或者母親作答。學生家長完成後將問卷交回學校,研究機構從學校回收問卷。

主要發現

(1) 母親、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是幼兒上課時間以外的最主要照顧者,但在家庭月收入五萬或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中,外傭取代外祖父母或祖父母成為主要的照顧者。大多數家長不認為外傭是理想的幼兒照顧者。

(2) 四成半的家長在非假日時,每日親子相聚的時間為8小時或以上;主要的活動是娛樂和談當天的活動。月收入五萬以上家庭親子相聚時間短於其他收入組別。

(3) 學券是幼兒家庭最普遍獲得的幼稚園學費資助。近七成家庭在減去資助後,每月仍要付2,000元以下的學費。

(4) 絕大多數家長認為自己與子女關係親密,而且享受與子女一起的時間,但大多數家長同時認為養育子女讓自己的生活沒有彈性和難以平衡。

4.1 幼兒照顧的壓力與由父親還是母親擔任主要照顧者無關,但由家庭其他成員、外傭或其他人照顧幼兒,父母的壓力可以顯著減少。

4.2 家庭收入愈低,家長受教育程度愈低,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愈大;有兩個、三個或以上子女的家庭,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大於僅有一個子女的家庭;新來港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顯著較非新來港家長壓力小。

4.3 需要頻繁輔導幼兒功課的家長的照顧壓力,顯著大於沒有功課的幼兒的家長。

4.4 幼稚園高班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顯著大於N班幼兒家長。

4.5 幼兒較早入學的家長的照顧壓力顯著較小。

4.6 家長輔導子女功課的頻率比其他親子活動更加頻密。

(5) 家長輔導子女功課的頻率比其他親子活動更加頻密。

5.1  四成六的家長每星期一至兩天朗讀書本給子女聽;五成七的家長幾乎每天指導子女完成功課;三成四的家長每星期三至五天與子女一齊玩遊戲。家長指導子女功課相對其他親子活動更加頻密。

5.2 幼稚園高班家長輔導幼兒功課的頻率,顯著多過低班學生家長;幼稚園高班家長每日朗讀書本給子女聽的頻率以及與子女一齊遊戲的頻率,低於低班幼兒家長。

(6) 幼兒每週平均參與1個興趣班,每月興趣班的平均花費需要888元;同時亦有約四成幼兒完全沒有參加興趣班;近九成的幼兒家庭沒有補習花費。

6.1 幼兒參加興趣班的數量和花費隨家庭收入而增加。

6.2 最低收入組家庭參加補習比例高於其他家庭收入組別。

(7) 家長「著緊」子女學業的程度。

7.1 家長對子女學業的看法呈現多樣性。雖然多數家長不認同「贏在起跑線」、不贊成考試測驗對督促子女溫書的作用、也不認為幼稚園階段要安排默書或聽寫,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認同這些看法。對於「小學一二年級最好沒有家課」的說法,儘管有四成六的家長不認同,仍有四分之一的家長表示同意。

7.2 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也來自於其「著緊」子女學業的程度。愈「著緊」子女學業,家長幼兒照顧的壓力亦愈大。

(8) 大多數家長認同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平等性和多元性。

8.1 大多數家長認為政府應當承擔幼兒發展的責任。相比對現時的幼兒教育政策的看法,更多家長不認為現時的幼兒照顧服務能夠讓自己安心從事有薪工作。

8.2 全日制幼兒家長比半日制幼兒家長更認同現時的幼兒照顧服務。

8.3 更多全日制幼兒家長認同現時的幼兒照顧服務與教顧服務。

(9) 特殊學習需要

9.1 受訪幼兒家庭中5.9%使用過「學前兒童康復服務」,自認為有需要但尚未接受服務的家庭有13.9%。

9.2 有接受此項康復服務或有需要的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顯著大於沒有需要接受康復服務的家長。

9.3 前三位的康復服務類型是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溝通困難和自閉症/亞士保加症。在已接受服務的家庭中,前三位的服務類型為溝通困難,自閉症/亞士保加症和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尚未接受服務的家庭中,前三位的服務類型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情緒及行為問題和溝通困難。

9.4 超過半數接受康復服務的家長對衛生署提供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評價「一般」。


政策建議

(1) 為幼兒家庭照顧提供協助與支援,鼓勵母親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員參與幼兒照顧。透過制訂勞動工時政策,推動工作機構採取家庭友善措施。

1.1 本研究發現,大多數家庭以母親、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為主照顧幼兒,部分聘用外傭,極少數主要依靠社會化的幼兒照顧服務。家庭成員仍然是幼兒主要照顧者。幼兒照顧的協助和支援應當以家庭為中心,滿足家長希望主要由家庭成員照顧幼兒的需求。

1.2 本研究亦發現,無論父親或者母親作為幼兒的主要照顧者,幼兒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壓力沒有顯著差別,但作為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壓力顯著大於作為非主要照顧者的壓力。也就是說,幼兒父母如果有人分擔幼兒照顧的責任,父母作為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可以顯著降低。因為現時的幼兒家庭照顧以母親為主,應提倡和鼓勵母親以外的家庭成員參與幼兒照顧,例如父親、力所能及的長輩、或者其他家庭成員。

1.3 以家庭為中心的幼兒照顧需要家長工作機構配合,例如提供彈性工時、更長時間的有薪產假、男士侍產假等一系列家庭友善措施。政府應從政策層面改善幼兒家庭照顧的外部環境,例如可以透過制訂勞動工時政策推動僱主採取家庭友善措施。政府也應該改善托兒服務質素,鼓勵有需要的幼兒家庭使用社會化的服務。

(2) 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育兒教育和指導,為基層家庭、多子女家庭提供特別協助。

 2.1 本研究發現,家長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愈低,家長的幼兒照顧的心理壓力愈大。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可能缺乏了解育兒資訊的途徑,也可能缺乏調適自我心理能力;低收入的基層家庭缺乏支援幼兒照顧的資源;而且低教育程度與低收入有疊加的效應,家長更容易面臨幼兒照顧的各種困境。適宜的家長教育可以增加基層家長處理心理壓力的能力。

2.2 本研究亦發現,多子女家庭的幼兒照顧壓力大於只有一個子女的家庭。家長要同時面對照顧多個子女不同需要的難題,家長教育可以向照顧多子女不同需要的家長提供更多協助。

  2.3 家長教育除從幼兒照顧入手,還可以從調整家長對幼兒教育的心態角度出發。本研究發現家長幼兒照顧壓力也來自於其「著緊」子女學業的程度。愈「著緊」子女學業,家長幼兒照顧的壓力亦愈大。家長教育要調整家長在幼稚園階段的競爭心態,教育家長避免「催谷」子女學業。

(3) 政府應優化幼兒照顧服務,減輕家庭的幼兒照顧壓力,例如為有需要的家長資助更多全日制幼稚園學額和更多嬰兒園服務。

3.1 本研究發現全日制幼兒家長對現時的幼兒照顧政策的滿意程度顯著高於半日制幼兒家長。也就是說,全日制幼稚園可以滿足有相應需求的家長。全日制學額有限,部分有需要的家長可能不得不轉用半日制或者自組全日制。政府應當資助更多全日制學額,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更多幼兒入學機會。

3.2 本研究亦發現,幼兒較早接受正規托兒服務的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顯著低於幼兒較遲接受正規托兒服務的家長。政府可資助更多的兩歲前嬰兒園服務,滿足家長的需要,減輕部分照顧的壓力。

(4) 從教育政策角度舒緩學生的課業壓力和升學壓力,學校應提供適切兒童身心發展的課程, 減輕子女學業給家長帶來的照顧壓力。

4.1 本研究發現,幼稚園家長朗讀書本給子女聽或與子女一齊遊戲的頻率,隨幼兒年級升高而顯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家長輔導幼兒功課頻率顯著上升。幼稚園面對「幼小銜接」和升學壓力,會在幼稚園高班增加功課操練的數量和深度,家長親子活動的類型愈來愈單一化為功課輔導,升學的壓力會直接轉嫁到幼兒家長身上。研究發現需要頻繁輔導幼兒功課的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顯著大於沒有功課的幼兒家長。政府應調整教育政策,特別應避免應試教育對各級學校帶來的層層壓力,從而防止幼兒學業壓力轉移為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

(5) 學前兒童康復服務需求大,但接受服務人數少。政府應當為該服務提供更多資源,減少輪候時間;並應加強老師識別兒童多元需要的能力,提供適切的幼兒課程及優化康復服務,全面提昇幼兒的教顧(Educare) 服務。

5.1本研究發現,有一成四的家長認為子女需要學前兒童康復服務,但尚未接受服務。說明相關的服務需求大,而政府提供的資助服務不足,政府應當為相關服務增撥資源,減少輪侯時間。另外,多數家長對於衛生署提供的康復服務評價「一般」,相關服務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5.2 本研究發現,有接受此項康復服務或有需要的家長的幼兒照顧壓力,顯著大於沒有康復服務需要的家長。政府可從增撥資源、優化康復服務的角度,以及減輕幼稚園階段學生課業壓力角度,去減輕家長照顧特殊學習需要幼兒的壓力。

5.3 值得注意的是,尚未接受服務的家長包括確診但尚在輪侯服務的家庭,亦可能包括自認為子女有相關需要的家庭。還有就是,大量「疑似」個案出現,亦可能與幼稚園老師和家長未能識別真正特殊學習需要有關,有關當局似乎亦應加强這方面培訓與輔導。 課程未能配合兒童的多元能力,也可能會增加部分特殊學習需要或疑似個案。調整應試教育帶來的學生學業壓力,有可能減少一部分的家長對康復服務的非必要需求。

(6) 政府應以實證硏究來協助制訂教育政策,讓業界持守專業精神,並需定時檢視政策落实的效度。

6.1 現時幼教指引鼓勵學校要多照顧新來港的兒童及家長, 但研究結果則顯示基層的家長壓力最大, 兒童補習也最多。無論是否新來港人仕,基層家長的處境與需要似乎更應注意與支援。

6.2 政府自一九九六年已明確提倡遊戲中學習, 不應讓幼兒過早寫字, 然而, 時至今天, 本研究發現幼童及其家長仍受學習及功課壓力所困擾。現在教育當局重新確認該政策,值得支持,唯應該注意政策落實的效度,協助幼稚園提供孩子適切的課程與教學模式,以照顧及發展他們不同能力和需要。


香港願景計劃召集人曾鈺成先生(右二)、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趙永佳教授(左二)、 東華學院人文教育(幼兒教育)教授、香港願景計劃名譽高級研究員鄭佩華教授(左一)、香港願景計劃執行及研究總監馮可強先生(右一)就本港家長參與幼兒照顧和教育情況的研究發表有關發現和具體建議。


相關文章

訂閱香港政策研究所及
香港願景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