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兒童政策圓桌會議討論要點及建議

2018-05-04
研究報告
香港政策研究所

行政長官致辭要點﹕

行政長官對於四個性質不同的機構合辦本次活動予以肯定,並表示兒童要健康成長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特區政府亦是責無旁貸。行政長官列出7項具迫切性的兒童問題需要處理,包括兒童健康、有特殊需要、防止虐兒、幼兒服務、強化家庭功能、家庭友善及學生壓力。最後,行政長官指出父母對兒童健康成長擔當重要角色,並向家長提供3個提示,分別為﹕讓孩子感受到愛、讓孩子發揮他的想像力及好奇及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

 

分享嘉賓的簡報重點 (演講簡報)


趙永佳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

趙永佳教授介紹了由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願景計劃贊助,並由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的有關「幼兒教育與家庭照顧」的大型調查 (合共34間學校參與,總共收回6,900份問卷),以及與39名幼兒家長深度訪談的結果。他分享了部份分析結果:

家長支援方面--

  • 大多數的家長認為,養育子女的職責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沒有彈性和難以平衡;
  • 家長的收入及教育程度愈低,家長幼兒照顧的壓力愈大
  • 雙職家庭認為全日制的幼稚園學位嚴重不足,進而限制媽媽出去工作的機會。
  • 家長的群體裡多樣性很廣,政策的制訂需要照顧不同家庭及家長的需要。

幼兒服務方面--

  • 育嬰園的數量和名額不足,部分家長望而興嘆;
  • 未有使用過托兒服務的家長對兩歲以下的托兒服務了解不足;
  • 很多家長認為服務的滲透率太低,有一些服務根本無法接觸。

趙教授參考研究報告結果,提出了六項政策建議:

  • 為幼兒家庭照顧提供協助與支援, 如透過勞動工時政策,推動家庭友善措施。
  • 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育兒教育和指導,為基層家庭、多子女家庭提供特別協助。
  • 優化幼兒照顧服務,如為有需要的家長資助更多全日制幼稚園學額和嬰兒園服務。
  • 從教育政策角度舒緩學生的課業和升學壓力, 減輕子女學業給家長帶來的照顧壓力。
  • 為學前兒童康復服務提供更多資源;並加強老師識別兒童多元需要的能力,提供適切的幼兒課程及優化康復服務,全面提昇幼兒的教顧 (Educare)服務。
  • 政府應以實證硏究來協助制訂教育政策,並定時檢視政策落實的效度。

兒童政策圓桌會議演講簡報(趙永佳教授)


蔡蘇淑賢女士 (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

蔡蘇淑賢女士首先指出外國很多先進國家,包括澳洲、英國、新西蘭、芬蘭,以至中國大陸,均有制訂兒童政策,反觀香港這方面卻幾乎完全空白。參考其他地區的兒童政策,主要有四個共通點:

  • 以關顧兒童全面發展為政策目標
  • 「政府-家庭-教顧單位-社區」共負責任
  • 全面支援家長
  • 普及預防‧及早介入

她指出香港保護兒童會參考了不同國家的兒童政策框架後,在澳洲及英國模式的基礎上,融合社會服務及公共衛生常用的三層預防介入模式,提出一個符合香港狀況的兒童政策模式。該模式以普及預防為基礎,加強保護因素,同時篩選及支持高危個案,減少風險因素,最後為在危個案提供補救性措施,既協助解困,亦防範不幸再生。

她指出圍繞幼兒成長三個核心系統包括家庭、教顧單位及社區,目前香港3-5歲入學率百分百,且幼兒教顧人員質素持續提高,加上現有的長全日幼校及嬰兒園本身已具支援家庭的功能,實有一定條件將教顧單位作為幼兒服務的支援樞紐(Educare Unit as a Hub),在三層框架內支援幼兒各項成長需要。然而,要實際推行仍然需要克服一些挑戰,包括家庭功能日漸減弱、長全日教顧服務覆蓋率低、教顧單位配套資源不足以承托複雜家庭需要。

蔡蘇淑賢女士建議從四個方面入手,推動教顧單位成為兒童福祉的支援樞紐,包括:

1) 恢復長全日幼校的發展規劃;

2) 發展新服務加強家長親職功能;

3)增加配套資源,例如SENCO、駐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等,以及

4) 強化現有教顧單位提供親職教育。

兒童政策圓桌會議演講簡報(蔡蘇淑賢女士)


鄭佩華教授 (東華學院人文學院署理院長)

鄭佩華教授強調遊戲是幼兒教育的核心,應當讓兒童從真正的遊戲中學習,而這一點早在1986年的教學指引已經明確訂明。她透過教育實驗片段,指出兒童友善環境對他們成長的重要,並透露現今「疑似俱學習需要的特殊兒童」的增加可能與兒童成長的環境有關。鄭教授更引用其在2012年一項關於學習環境的比較的研究,指出真正從遊戲中學習的兒童能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學會參與協商、抗逆能力更強、面對問題更多開放策略、較能面對轉變等。這些均是兒童在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時應俱備的能力!

最後,她提出了三個思考方向:

  • 在現今市場主導(家長自選)的幼兒教育情況下,政府的角色是什麼?
  • 1986年政府推行的在『遊戲中學習』的政策, 其政策與實踐之中出現了落差,這些落差對兒童造成什麼影響?應如何處理?落差與成因又是什麼?
  • 當政府繼續投放資源支援家長與學校時,投放之後的成效如何?支援家長和學校的資源分配該由誰決定呢?誰來負責監察的角色呢?

兒童政策圓桌會議演講簡報(鄭佩華教授)


王曉莉醫生 (香港兒童基金會秘書長)

王曉莉醫生指出,兒童健康不僅包括身心健康,更加包括是否有充分的承托發展兒童的潛能。 她指出目前香港的全球快樂排名是在155個國家及地區中第71位,比起排名第26的新加坡更低。她認為雖然香港在醫療方面,特別是死亡率方面有著不錯的記錄,但不代表香港兒童的健康沒有問題,而是有新的健康問題。

她認為過去20年學童最大健康問題,是精神健康問題、自殺問題、以及學生及家長的壓力問題。她引用調查指出,香港幼稚園學生升到小學後,學業壓力作為壓力來源比重急速增加,而幼稚園學生及小學生出現壓力徵狀的比率超過9成,需要社會關注。

隨著香港依賴人口的持續增加,她認為政府有逼切需要推動全面兒童健康及發展的政策。 她認為應該透過「及早預防」的政策,可將未來的醫療開支減少75%。同時,她亦倡議效法世界很多先進國家成立一個兒童事務專員公署,以便直接報告特首,幫助不同部門去制訂不同的政策和檢討針對兒童的法例等。

兒童政策圓桌會議演講簡報(王曉莉醫生)



圓桌會議參與者在自由討論環節的意見要點: 


幼兒服務

制訂全面兒童政策、家庭與政府共負育兒責任

多位與會者強調有需要制訂兒童政策,並強調兒童政策與家庭友善政策密不可分。有與會者表示現時政府的思維著重補救性,照顧幼兒的責任在家庭,建議制定以預防為基礎的兒童政策,並由政府及家庭共同分擔育兒責任。此外,亦有不少參加者表示不能只談釋放婦女勞動力,也需要支援目前香港的二十多萬雙職家庭。很多與會者也認為政府應該關注跨代貧窮問題,建議在政策方面給予基層家庭支援。

擴闊幼兒服務的對象

有與會者表示,政府對於兒童政策的資源,往往只分配給予非常特定的群組或者短暫有需要的家長,服務覆蓋非常狹窄,建議拓闊幼兒服務的對象。


兒童培育

放寬幼稚園銜接小學之課程要求

多位與會者關心催谷成績的文化,為學童及家長帶來沉重壓力,當中有人關注學童升到小學三及四年級時課程難度突然增加,也有建議為剛剛升小學一年級的學童提供適應小學的課程,減低學習難度及增加考試時間等。

提供駐校跨專業支援

多位與會者建議增設駐校教育支援,及時識別及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學童、複雜家庭需要,確保學童能夠得到足夠的支援。

增加長全日制的幼稚園

香港的長全日制幼稚園數目減少,不足以應付雙職家庭的需求,有與會者要求政府正視長全日制幼稚園的客觀需要,從新規劃長全日制學校的發展。

加快增加嬰兒園的速度

有與會者認同教顧單位作為幼兒支援樞紐(Hub)的構想,但指出2歲以下服務的情況並不理想。目前2歲以下專業照顧服務的幅蓋率只有不足1%,雖然政府已著手增加嬰兒園的數目,但速度過慢,建議大幅加快。


兒童健康

落實與保護兒童相關的指引

有與會者認為政府應該思考現時兒童成長環境,確保兒童的健康發展。他們普遍認為現時兒童健康發展面對很多不利因素,例如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學業壓力導致缺乏運動及睡眠,也有部份與會者提出要正視兒童虐待問題,建議政府落實保護兒童的相關指引。

提供醫生到校注射疫苗服務

針對本港流感的高峰期, 有與會者建議政府推動到校疫苗之計劃, 讓醫生為學校學童注射疫苗。

特殊需要兒童

投放資源於及早介入的服務

面對目前香港對於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支援仍不足的情況,配套資源並未完善,包括提升教師及家長相關知識及技能,有與會者建議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於教育專業支援服務,並為幼稚園提供SENCO,協助有特殊需要兒童。

重新啟動教育局之IKG計劃

有與會者教育局在2005年前推行的IKG計劃成效明顯,可以讓每間學校安排足夠的Resource Teacher,照顧特殊學習需要,建議重啟IKG計劃配合現在的到校服務。


家長教育/支援

從各方面支援家長

多位與會者強調家庭支援的需要及家長壓力的問題,特別是年輕且有孩子的夫婦,建議充分利用各個社會資源,例如以課外補習、託管、到校支援等的方式支援不同的家庭,讓教育專業支援為特別學習需要及複雜家庭提供幫助。


教師資源

關注教師的壓力問題

有與會者指出教師資源不足,教師無法照顧特殊學習需要,建議將來培養更多的幼師、增加更多教師名額,來負責家長方面的支援。

 

家庭友善措施

落實最長工時限制及提倡家庭友好工作環境

有與會者指出現時很多家長工時太長、缺乏彈性,很難在下班後負擔教育的責任,建議政府落實最長工時限制及提倡家庭友好工作環境,確保家庭職能。

 

評估工具

鼓勵有關兒童的研究

有與會者指出目前香港仍缺乏對於兒童發展的研究,在研究數量方面明顯不足,尤其缺乏追蹤性研究及累積性數據,建議政府提供相關資源鼓勵更多有關兒童發展的研究。


建議

合辦團體在聽取與會者的意見及考慮實際情況後,提出下列建議﹕


1. 制訂兒童政策及完善家庭友善政策

目前本港與幼兒有關的措施零散,分屬各政策局及部門所管轄,缺乏統一的協調及整體規劃,更遑論具前膽性的兒童政策。由於兒童一出生(甚至仍未出生)便有服務需要,公共服務的準備期較其他服務更短,所以更需要完善的規劃。不少已發展國家(例如澳洲、英國及芬蘭)已制訂兒童政策,按序推動各項承托兒童成長的措施,一方面改善兒童福祉,另一方面為國家儲備更優質的人材。

兒童福祉是現屆政府的其中一個關注焦點;兒童事務委員會的籌備工作亦在進行之中。新成立的兒童事務委員會應將制訂兒童政策列為優先工作項目之一,當局應揚棄以往側重補救模式的思維,順應國際潮流,以廣泛預防為基礎,促進兒童發展為目標,同時重點支援高危及在危兒童。此外,亦需整體檢視現有支援幼兒措施/服務及需要,再作全面規劃。

另一方面,兒童(尤其是幼兒)極需家庭承托,兩者密不可分。在制訂兒童政策之時,亦需要完善的家庭友善政策配合。

短期而言,強化下列現有的措施及服務相信會有一定效果,包括﹕

1.1 將幼兒服務(包括0-3的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及2-6的長全日幼兒學校)的具體人口服務名額比例明確列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以確保服務的穩定供應;

1.2 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親職支援,尤其是基層家庭、多子女家庭,更應提供特別協助

1.3 盡快延長有薪產假及侍產假;

 

2. 落實及推行兒童友善政策

2.1 「遊戲中學習」的教學政策在本港幼兒教育推行超過20年,由於種種原因卻未能落實,致令兒童及家庭承受巨大壓力,也極可能是「疑似具學習需要的特殊兒童」上升的原因,故建議提升兒童友善環境,並貫徹執行真正的遊戲課程,監察其推行情況,預防的工作遠比治療的措施為佳。

2.2 此外,檢視香港整體的教育系統,騰出更大空間容納多元教育模式,讓家長及兒童能夠有合適的選擇,以配合21世紀的發展重點;及

2.3 檢視現有公共遊樂場設施,提升兒童遊玩的質素;透過宣傳及教育,提升家長對兒童遊玩的認知及意識。 

 

3. 兒童研究及中央資料庫

為兒童提供適切的措施及優質的服務,便需要有確切的數據及相關研究,政府應該鼓勵更多與兒童相關的研究及建立中央資料庫。

設立「兒童研究基金」

政府可以仿傚食物及衛生局設立「醫療衛生研究基金」的模式,注資設立「兒童研究基金」,提供本地兒童成長及發展的資料及數據供政策制定的藍本,鼓勵更多與促進兒童福祉有關的研究。

中央資料庫

仿傚歐盟及OECD建立中央兒童資料庫,集中收集與兒童有關的政府數據。數據除了因應本地需要外,亦需參考國際資料庫,以方便比較香港與類近地區的情況。此外,數據庫亦應透過互聯網開放予公眾使用,以支援更多研究及服務構思之用。


4. 有特殊需要幼兒

去屆及現屆政府已經著力增加有關服務,是一個良好的方向。然而,支援有特殊需要幼兒事宜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及醫管局,實需有效協調。為了更快速及有效向有特殊需要幼兒提供支援,建議在兒童事務委員會之下,設立「支援特殊需要兒童專責小組」,以跟進相關事宜。

 

5. 兒童影響評估

兒童是社會未來棟樑,《兒童權利公約》亦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為核心原則,以往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亦建議香港設立「兒童影響評估」機制,以檢視公共政策。建議政府參考現時的「家庭影響評估」機制,建立一套適合本港的「兒童影響評估」,從而保證在公共政策制訂及施行時,兒童利益受到充份考量及保障。


兒童政策圓桌會議:http://www.hkpri.org.hk/event-detail/2


作者


相關文章

訂閱香港政策研究所及
香港願景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