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香港願景對談》第三集 張文光 x 戴希立

2016-04-19

FF對於香港教育,張文光指出了三對矛盾。第一,公平與多元化。他認為本港教育是平等的。不論家庭的貧富,每人也有公平而均等的教育機會。第二,普及與質素。張文光認為自大學削減經費,容許自資課程和自資大學出現後,使大學水平更偏於向「錢」看,導致不能維持大學的高質素水平。第三,資源投入的分配。


《香港願景對談》第三集 張文光 x 戴希立 [精華版]




《香港願景對談》第三集 張文光 x 戴希立

第一節:學生自殺事件

  • 近月來發生了一連串的學生自殺事件,你有什麼看法?

  • 你認為家庭和學校教育應作什麼以防悲劇發生?

近月學生輕生事件接二連三,引起社會各方人士的關注。教協前會長張文光認為學業壓力是其中一個導致學生自殺的主因,而每年的3月和11月的考試前夕更是自殺的高峰期。自殺是有傳染性的。當一個自殺個案被渲染時,接著的一星期有人會因這種情緒的觸動而產生自殺行為。因此,張文光認為傳媒需在報導自殺時,考慮其對社會的影響。在預防學生自殺方面,張文光表示只有長期方案。首先,家長和學校也需要長期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並且需要在溝通的過程中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命令式的語氣。從溝通中,讓孩子感受到關愛,增加對生活的眷戀,減低自殺的機會。對於香港是否有空間陪養非智力的核心素養,張文光覺得本港的家長和老師太忙了。愛的感情教育是需要時間體現出來的,但忙碌的港人,令與孩子建立親切關係的時間和空間大大縮小。



第二節:港獨與一國兩制

  • 你對港獨有什麼立場?

  • 一說學校沒有教好中史以致學生走向港獨及反中央,你有什麼看法?

張文光認為讀多少中國歷史並不影響青年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他引用2008年對身份認同的調查數據,當時受四川地震和奧運熱潮的因素影響,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百分比高於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百分比。而自2008至今,這八年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急劇下降的現象,張文光歸納於三點,包括:對中國的失望、對普選的絕望和一國兩制的矛盾。

作為教育工作者,張文光希望青年人除讀中國歷史外,更多讀世界歷史,能以更宏觀的角度去認識今天的中國和中港的未來。他表示如未能解決今天港人的訴求和現狀,只是單純強調讀歷史,可能反而會更加令青年人追求民主和人權。但同時,歷史亦是一個借鑒,張文光期望青年人能從歷史中明白和平是民主的基礎,只有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力量才能達至真正的成功。

對於現行的基本法,張文光表示:「基本法是一代人當時能夠爭取到對香港人最大的權利保障。」隨著一國兩制的矛盾出現,他認為應建立有一個新的跨世代機制或平台,可類似諮詢委員會的角色,集合中港官員、民間學者、甚至政黨代表和青年人的組織,共同解決一國兩制矛盾的課題。



第三節:香港教育願景

  • 您對前任的教育局局長王永平、羅范椒芬、李國章、孫明揚及現任局長吳克儉有甚麼評價?

  • 您對未來的香港有甚麼願景?

對於香港教育,張文光指出了三對矛盾。第一,公平與多元化。他認為本港教育是平等的。不論家庭的貧富,每人也有公平而均等的教育機會。同時,他亦承認這優點於教改後出現了變化,隨著直資學校、貴族直資學校的出現,部份家長選擇子女入讀國際學校等情況,令教育制度重新出現了階級的分化。第二,普及與質素。張文光認為自大學削減經費,容許自資課程和自資大學出現後,使大學水平更偏於向「錢」看,導致不能維持大學的高質素水平。大學資助學位的資源有限,故此大學的質素與學生的能力自然下降。第三,資源投入的分配。張文光指教育的進步不夠快,他特別提及幼兒教育至今仍未能成為免費教育的其中一部份,而相關的師資亦未得到合理的保障。面對本地家長和教師的呼聲及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張文光情願政府把更多的資源投放於教育上,而非投入於基建硬件上。

張文光不點名地評價過往的教育局局長,唯有特別開名地讚賞孫明揚當時處理教育局與教育界之間問題的手法和態度,舒緩了教改帶來的傷害。對於現任教育局局長,張文光心感失望。不論是四年內的政績,還是在近月處理TSA事件上的態度,張文光認為他應該要下台。

對於未來的教育局局長和下一屆特首,張文光認為局長一定要珍惜老師,給予鼓勵和支持。同時,需要愛護學生,在適當的時候作出果斷的決定。而特首未必需要特別熟悉教育,但一定要重視教育,指令其財政司用最大的資源投入教育,補漏現時的缺失,力所能及地提供最好的教育質素給學生,是為特首的重要責任。





  • 主持: 戴希立(香港願景計劃名譽研究員)
  • 嘉賓:張文光(教協前會長)
  • 監製:馮智政
  • 導演:張嘉達
  • 攝影及燈光:Naza Co.
  • 背景:Sanick & Co.
  • 節目助理:鄧麗瑩

訂閱香港政策研究所及
香港願景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