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香港願景對談》第八集 陳智遠 x 馮智政

2016-06-29

離開政府的工作後,陳智遠創辦了一個名為「活現香港」的文化產業,透過舉辦本地導賞團讓訪客和香港人,認識香港有趣的一面,並強化港人的歸屬感。陳智遠指在香港從事文化產業是無發達兼無前途,而且亦沒有多少人懂得把文化變成企業。

《香港願景對談》第八集 陳智遠 x 馮智政 [精華版]



第一節:文化變產業

  • 自三年前您開始從事香港的文化產業,請問您在文化產業上有甚麼體會和心得?

  • 文化產業在外國和香港有甚麼分別? 如何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高昂的創業成本?

  • 香港有沒有足夠條件讓人習慣要付費去欣賞文化?

離開政府的工作後,陳智遠創辦了一個名為「活現香港」的文化產業,透過舉辦本地導賞團讓訪客和香港人,認識香港有趣的一面,並強化港人的歸屬感。

馮智政問到對於上一代的家長而言,從事文化業似乎難以糊口,過去三年陳智遠在創辦文化產業上有甚麼體會和心得?陳智遠笑言,在香港從事文化產業是無發達兼無前途,而且亦沒有多少人懂得把文化變成企業。陳智遠續說現時香港文化產業可分為兩大類,第一是藝術收藏;第二是流行文化,後者包括香港的歷史、文化、地區特色等等,但很少人嘗試把這些變成產業。他指目前的社區遊和文化導賞團主要是由非政府組織舉辦,較少人會把這些項目變成能有市場價值,既可自負盈虧,亦可與市場競爭的產業。

有見及此,陳智遠2013年開始著手以香港文化為根本的相關服務,例如:導賞團、行街服務、諮詢、培訓和設計獨特的香港本地遊等等,作為活現香港的營運模式。他指,希望購買者並非以做善事的心態來,而是認為服務是有幫助、是他所需要的,並願意付出『真金白銀』去購買,這亦是活現香港最初成立的重要目標之一。

馮智政質疑這類文化產業是否能在香港存在,有沒有外國的實例可借鏡?陳智遠以歐美的情況作解釋,他指當地有不少以地方文化為本的旅遊及文化項目,而這需要社會土壤發展,例如:對文化的尊重、喜歡自己本土的故事、對自身的歷史文化敏感等等,會願意花費光顧文化產業。他又指,相對而言,亞洲地區和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較落後,特別以香港為例,香港教育並不著重認識自己的地方,近十多年雖開始建立起本土情懷和懂得珍惜一些具價值的建築物,但若要成為一個可營運的項目,背後確實要有經濟支援即產業鏈,現在香港未明顯地看到文化的產業鏈。

馮智政指香港的創業成本高、市場小,這是否同樣對在香港創辦文化產業構成問題。陳智遠認同馮的看法,他表示除租金外,要聘請有質素、能說出香港故事的導遊,人力成本亦會較高,還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單是與文化活動競爭,而是與所有消閒活動競爭。

最後,馮智政問及香港人現在有沒有習慣,欣賞文化和知識是要付錢?陳智遠表示仍需很大的努力,他指除了有些人會覺得價錢貴之外,亦會奇怪為甚麼要收費,又或認為這些是慈善項目,應以低廉的價格甚或免費提供;亦有些人會認為這並不是必須品。

不過,陳智遠表示近年有文化產業有另外的商機,因為愈來愈多企業,希望品牌形象可以「落地」,以強烈的故事性和豐富人情味,把品牌與文化連起來,而本土故事、文化、歷史和地區情懷正是品牌與香港的大眾顧客建立感情連繫的切入點,所以現在與企業的合作不止是導賞團,而是籌劃一系列的活動項目,將品牌與本地文化連結起來。




第二節:香港保育

  • 近年香港的保育古蹟的訴求日增,現時的政策是否不合時宜?

  • 您由四年前的政策制度者變成今天的政策挑戰者,請問兩個身分分別對您在文化保育問題上有甚麼啟發?

保育古蹟的政策,理應這些都有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此,陳智遠認為政府現時的古蹟保育政策並不理想,例如同德大押被拆、中環閣麟街的評級事件,政府都處理不當,而《活現香港》的導賞團並不單是旅遊團,所參觀的地方需具文化深度,盛載著香港的歷史故事。他舉例說,早前花了半年時間籌備北角的導賞團,行程包括參觀一些特色老舖,但到將近舉辦時,有些老店已關門或搬走,甚至有些具歷史價值的私人的建築物已整幢被拆,當中牽涉的問題複雜,而陳感受最深的是舊皇都戲院的保育。

陳智遠指皇都戲院有獨特的建築特色,並包含著不少的集體回憶,最重要的是皇都見證著香港影視業的發展。最近有傳指有地產商正進行收購,為避免重蹈同德大押的覆轍,《活現香港》根據古蹟辦的準則,做了一份專業評估,包括進行研究和邀請香港及海外的專家,我們的結論是皇都最低應可以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可是古蹟辦卻評定為三級,其背後的理據、準則和何以達至最終決定,外界無從得知,這事在引起大眾的爭議後,古諮會成員亦認為應有較高的評級,所以押後了最後決定。整件事的決定過程封閉,《活現香港》以公開資料守則向古蹟辦索取舊皇都戲院的評估報告,發覺報告中對皇都建築和歷史文化的獨特價值的結論,與他們的報告分別不大,所以問題是為何會最終評定為三級古蹟?

陳智遠指最近有傳媒訪問了當中的兩位專家小組成員,結果引起公眾嘩然。陳指這些專家以錯誤的歷史觀去審視建築,他反問若只有千年的漢朝建築,才能配以高的評級,那基本上香港沒值得保留的建築物,而歷史不是單以一個數字和年份去衡量價值。皇都戲院包含的是七、八十年代香港在全亞洲,甚至全世界影視中心的一頁,而電影是一項貼近庶民的文化,與大眾有緊密的感情聯繫,亦在民間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可惜這些「庶民文化」在專家眼中是不入流,不包括在歷史大論述中,這正正與社會大眾的common sense 相違背,而這些專家卻是以非一般人的常識作出影響性的決定。

陳智遠曾出席過古諮會的會議,每一次會議需要審視很多的建築物,就皇都戲院的評級,古蹟辦的職員只用了11分鐘,去匯報一份幾千字,並牽涉很多專業知識的報告。此外,古諮會成員亦難以挑戰專家小組的決定,因為評分準則不透明,而且古蹟辦的報告和專家小組的評分不一時,那最後應該以甚麼作準。陳希望制度是為香港的瑰寶建築作出informed choice,但現行制度下,專家自行作出匪夷所思的決定,而古諮會亦沒有真正的機會去審視。事實上,過往十年很多的建築評級都是如此流水作業式運作,陳智遠認為以現時過時落伍的評分準則,會令香港的重要歷史建築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最後消失於香港之中。

馮智政問到陳智遠由以前的政策制定者變為政策挑戰者,認為政策是否容易挑戰,還是在挑戰中要有技巧?陳智遠認為過往在政府工作經驗令他對整個政策制定和官僚制度更清楚,但以往在政府的工作難免受到制肘,加上公眾監管,以及固有的官僚制度的限制,雖然是在行政體系內,但工作上起來卻是舉步維艱。離開政府後,繼續在民間推廣。但陳同樣慨嘆社會的虛偽,因當牽涉到歷史建築和有關文化認同的時候,公眾往往出現雙重標準,社會一方面鼓勵要保育,不過當與金錢或經濟有衝突時,都會傾向以經濟發展的考慮為重。陳指過往擔任政治委任職位時,其中很重要的政治工作是抱開放的態度與社會上不同意見人士建立關係和對話,願意聆聽的各方意見。但現在在民間推行工作時,發覺政府變得很官僚,不願意吸納民間的智慧,亦未能夠捉摸社會的脈搏。所以陳指在皇都戲院這事上,原本希望以專業的評估和意見,加強理性的基礎去討論,可是在古蹟辦眼中卻成為意見一份,都目前為止古蹟辦亦未有就他們的質疑有一個合理的說法。陳指他從政府跳出來,最深的感受是過往以前即使理虧,都要向公眾交待,但現時的政府的態度是好官我自為之,連說法也懶得交待。




  • 主持:馮智政(香港願景計劃 研究員)
  • 嘉賓:陳智遠(活現香港 Walk in Hong Kong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 監製:馮智政/張家麗
  • 導演:張嘉達
  • 攝影及燈光:Naza Co.
  • 背景:Sanick & Co.
  • 剪接:莫靖嵐
  • 節目助理:鄧麗瑩

訂閱香港政策研究所及
香港願景最新資訊